此篇诗词为“身言之作”。作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治水小能手、旅游达人、美食博主......苏轼的仕途却可谓潦倒。尽管如此,他在世事艰难中依旧将日子过得充实,为百姓疏湖筑堤,自创美食,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诗句。元丰三年(1080年),43岁的苏轼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期间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情感。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一名句。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苏轼的朋友、驸马都尉王诜建造“宝绘堂”时,请苏轼写一篇记文,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讲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文章没有大加赞美,而是提醒他喜欢事物不能沉溺于物,否则易生祸端。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提出:“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提出“乃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结论,明确为官从政要以“廉为本”。(这里的六事指的是《周礼》中的“六廉”)
苏轼看到权臣独揽大权,经常越过常规法纪,引起百姓怨恨。他敢于直言进谏,提出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言明纪律约束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