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编码
学 分:3学分
总 学 时:45学时
适用专业:本科专业
一、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门课程是对大学本科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及其原因、经验、意义的讲授,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的讲授,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史学观。通过对正反历史人物的评价,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形成建立在清楚史实、清醒理论基础上的行动自觉,从而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课程要完成的任务体现在导言和十章内容的安排上,涵盖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一至第三章)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四至第七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探(第八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十章)的内容,时间跨度180多年。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在世界背景和国内因素作用下的变化历程,了解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变化发展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教训、意义,理解风云叱咤的历史人物、团体组织和人民大众的思想、策略和精神力量,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明白“五个必由之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奋斗才能进步的基本史实,懂得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独立、富强、强大起来,道路选择的不易,并真正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站在人民幸福、民族需求、祖国发展的立场,来分析、比较、总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突出顺应历史大势,民心所向的历史选择。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能够简述故事、考据文献、思考道理、纵横比较、把握大势。
三、考试方法: 根据学习规律,将经常性检验与阶段性检测相联系,期末统一闭卷考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
内容 |
学时 |
1 |
导言 |
2 |
2 |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
6 |
3 |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6 |
4 |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6 |
5 |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
4 |
6 |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4 |
7 |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4 |
8 |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
4 |
9 |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3 |
10 |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3 |
11 |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3 |
导言(教学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概述1919-1949年的历史事件,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并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让学生较清楚的了解这30年的历史进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通过讲授让学生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了解新中国建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过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改革开放历史的讲解,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理解党中央提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认识新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
认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2.正确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3.1919-1949三十年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4.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的背景、内容与特点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6.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
7.认识新时代党的任务和理论创新;了解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成就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深刻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3.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主要经验
6.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围绕问题,讲授重要事件及重要结论
主要内容:导言
一、中国近代史综述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二)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中国现代史综述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
(一)学习历史的一般目的和要求1.以史鉴今资政育人2.在于应用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1.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明白复兴历程为之奋斗
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让学生认识造成中国近代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懂得只有先争取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让学生认识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 1.让学生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
2.在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
教学方法:采取叙事与评价的方法进行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三、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
第三节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一、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粉碎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第四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志的觉醒
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这个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教学重点: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充分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充分领会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亡图存而作出的努力。
教学难点:通过总结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走过的道路。
教学方法:史实陈述、史料分析、对比讲授。
主要内容: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代背景
1.地主与农民阶级矛盾的尖锐化2.外国的侵略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二)体现太平天国特点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篇》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的国内意义(打击封建、外国侵略、最高峰)
2.太平天国起义的世界意义(冲击殖民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 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一) 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
(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国内形势
二、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2.洋务运动的依赖性3.洋务运动的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
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民族危机加深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经历
1.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又一次伟大探索。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进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教学重点:1.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2.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1. 说明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2.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方法来讲述辛亥革命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三、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二)三民主义的含义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
四、银河8366cc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一)武昌起义与暴露风潮(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篡位、辛亥革命流产
(二)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1. 破坏民主共和制度2.军阀为实现集权专制投靠帝国主义3.复辟帝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 “二次革命”2.中华革命党和反袁斗争3.护法运动
(二)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根本原因2.主观原因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尤其是认识到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重点: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意义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和成立后的工农运动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2.国共合作与大革命的进行
教学方法:史料述评、案例分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二)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一) 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影响(二)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 五四运动的而爆发
(二)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和工农运动的发动
二、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进行
三、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土地革命的艰难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说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长征,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1. 开辟“由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历程,说明只有符合国情的革命路线,才有可能导向革命的成功。
2. 遵义会议实现的伟大转折。
教学难点:1.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解2.土地革命战争的挫折
教学方法:讲授与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性质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二)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二)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二、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一)红军开始长征(二)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三、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一)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二)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讲述,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1.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史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意义。
2.了解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的开辟、游击战争的发展。
3.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所遵循的原则和实行的策略方针。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一)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二)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
(一)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和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疯狂摧残
(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一)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四)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第三节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战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二)国民参政会的成立及工厂、学校内迁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一)国民党抗战日趋消极(二)豫湘桂大溃败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一)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三)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一)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二)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三)整风运动和《银河8366cc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四)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二)日本投降和台湾光复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2.掌握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3.弄清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4.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6.正确认识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1.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历史必然性2.第三条道路的幻灭3.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 引导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四)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一)全面内战爆发(二)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第二节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二)学生运动的高涨(三)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一)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二)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捍卫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国际国内斗争的复杂艰巨性,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来自不易。通过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学生了解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了解“第二次结合”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的成果。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
初步矫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和平赎买政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视频例证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新中国的成立的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捍卫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二)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五)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六)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
(七)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二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择
一、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制定“一五”计划(二)实施“一五”计划
三、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一)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二)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三)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四、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二)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第三节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第四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三)提出一系列新方针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第五节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初步纠正“左”的错误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二)初步矫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一)国民经济调整(二)七千人大会(三)“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三、“文化大革命”内乱及其历史教训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各方面工作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五)“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三)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普遍发展
(四)形成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五)国际地位提高与国际环境改善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教学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程,掌握祖国统一大业持续推进的历程,明白对外关系格局演进的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并不断完善变强变大的措施,从而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跟党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志气。
教学重点:银河8366c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伟大转折的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银河8366cc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外开放和兴办经济特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和形成新格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明确党的建设总目标与两大历史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教学难点:在徘徊中前进;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和形成新格局;干部队伍“四化”建设;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防战略的转变;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治理整顿的开始;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推进“一国两制”实践;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教学方法:讲授重点内容,讨论总结练习难点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银河8366c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二、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
(一)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二)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制定《银河8366cc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明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二)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三)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和兴办经济特区(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和形成新格局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一)《银河8366cc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
(三)整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
(三)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治理整顿的开始
四、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一)国防战略的转变(二)“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三)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五、经受严重政治风波的考验
(一)1989年严重政治风波(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六、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三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捍卫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二)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四)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的确立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一)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和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三)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五)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
四、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两岸交流扩大
(一)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二)海峡两岸交流的扩大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明确党的建设总目标与两大历史性课题(二)“三讲”教育的开展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四节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
(一)新世纪头20年奋斗目标的确立(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挑战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推进
三、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四)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学时 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党治国理政的部署、方针、政策,体会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两个确立”,明白祖国统一的策略推进并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自觉在融入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祖国统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精神。
教学难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新时代强军目标及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自我革命的意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伟大抗疫精神,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用问答、讨论、练习、总结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二)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
(三)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二)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二)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五)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五、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确立新时代强军目标(二)贯彻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
(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四)聚焦能打胜仗强化练兵备战
六、全面加强国家安全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三)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第二节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二)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三)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四)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党和国家机构职能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二)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三)推进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五、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三)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
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提出(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三节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完成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
三、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二)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三)隆重召开庆祝大会
四、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一)通过《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二)回顾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三)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五、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二)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三)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四)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五)全面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后记
五、实践内容与学时分配:
其一种形式是在每次课开始的5分钟,让学生讲述提前准备的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其另一种形式是在第八、九、十章里各抽出1课时,以讲故事的形式,落实3个课时的实践,但教师要提前要求。
六、上机内容与学时的分配:从本门课程的要求出发,不需要安排上机内容与学时,但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史料。遇到有分歧的观点可以通过课后网上查阅,并与教师网上沟通来推进学习。
七、大纲说明:
第一,本门课程属于本科学生必修课。根据我院各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可以采取学生答疑、专题讲解的形式实施课程。
第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针对学生实际,按照学院的培养目标,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要求,一定做到重点问题讲清,难点问题讲明,综合问题可以辩论,但要守好思政课的纪律底线。
第三、由于课程的内容多、时间紧,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指导。在利用网络方面,可以布置作业、推荐资料、与学生答疑,但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用好课上时间,要提前布置检查的内容、表演的内容。
八、教学参考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编写 高教出版社 2023年版教材。阅读文献:教材的每章后面所提供的文献。
版权所有: 银河8366cc_授权网站 / 邮编:300350 津ICP备13006016号 津教备0085号 |
![]() ![]() |